13891803063
研学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张家山黄土高源窑洞村落文化体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陕西研学基地 > 咸阳 > 张家山黄土高源窑洞村落文化体验

这种建筑风格与新石器时代的半地下室建筑十分相似,正所谓“平地起炊烟,闻声不见人”,说的就是这种地下窑洞。黄土高原上,黄土结构性好,便于发掘,因而住窑洞就成为了黄土高原上生活的人们最好的选择。而地窑窑就是窑洞中的窑洞,也是黄土高原上独有的一种建筑风格。它修建于土层较厚、地下水位较低的地点,整个建筑就是在黄土地上挖一个方形的坑洞,然后在坑洞的墙壁上发掘窑洞,结构好似北京的四合院,但成本很低,而且冬暖夏凉。上千年来,淳朴的黄土高原人就在这样的房屋里,一代代传承到了今天。

窑洞是我国西北最具地方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它源于自然,融于自然,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成功范例。它的产生既是先民们与自然不断斗争的结果,也是人类在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这一艰难过程中的伟大创举。随着社会的进步,尽管后来有了多种居住形式,但因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其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窑洞得以延续至今。窑洞不仅是中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窑洞起源远古,《易•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礼记•礼运》则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不过渭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所见的都是向下挖掘的,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半竖穴。《诗经•大雅•绵》说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在迁岐下之前,在原住的豳地“陶覆陶宂,未有家室”。长武县碾子坡先周遗址里有横穴,则“陶覆陶宂”,有可能便是横穴式的窑洞,后来经3000年一直沿用至今。

  • 目的地研学亮点
  • 可安排体验活动
  • 目的地常见问题

依据生成年代的远近,黄土可分成四类,即古黄土、老黄土、马兰黄土和新生黄土。古黄土的孔状结构已退化,质密而坚硬。马兰黄土和新生黄土的孔状结构发育好,土质疏松,垂直节理清晰,湿陷性大。老黄土的土层厚,孔状结构发育适中,有垂直节理而湿陷性较小的特点,最适合于挖掘窑洞。长武县的土质绝大部分属老黄土,又因沟壑纵横,因此这里的窑洞住居开掘技术发达,黄土高原上各种窑洞住居形式,在长武境内都可看到。而且数量极多,除县城之外,村村落落几乎全部都是窑洞。所以,在塬上极目望去,不见房屋,只见炊烟偶然从沟中升起,这是黄土塬上的特殊景观。清人李大成在《自颁州回县道中即事十首》之八中写道:

远树知村落,斜崖尽麦田。
山腰开户牖,岩腹出炊烟。
门绕羊肠道,厨供瀑布泉。
古风仍在目,陶穴缅遗篇。

自注:“长武古豳地,民多窑居,绝少屋宇,凡望塬上有树,下即斜沟,居民凿穴而处,联为村堡。”(《长武县志》)。

研学任务:认识了解靠崖窑和沟崖窑,窑院,箍窑的差异性和各自的特点

靠崖窑和沟崖窑

窑洞是横穴,它从黄土层的断崖处水平地挖掘进去。黄土高原多沟壑,塬边沟沿多是因黄土层的垂直节理而形成的断崖,人们便在断崖上挖掘窑洞,因地制宜,三五成组,以羊肠小道连接。这种窑洞称为“靠崖窑”,是最简单的窑居形式。

有的沟边断崖自然形成几层错错落落不十分整齐的台地,每层都挖了窑洞,乡人便叫这种窑洞群为“板架窑”。因为它像一副放东西的板架。

有些单阶的断崖很高,常见有开挖上下两层窑洞的。上层的称“高窑”,内里比较矮小,用来贮存杂物。在崖壁凿出蹬道来走上去,也有用梯子的。

所以长武塬上的村落大多在支毛沟尽端的边缘,这里一面是断崖,可以挖窑,一面是塬地,可以耕作。村落稀稀疏疏,很松散。

塬面上的大路,有些地段,因为土质稍松软,经过长年的车碾骆驼踏,形成道沟,再经雨水冲刷,道沟渐深。这种深深的道沟,元代起用蒙古话称为“胡同”。清人李大成有诗道:“高崖双壁立,古道一坑深。”(《长武县志》)十里铺的胡同深于6米。两侧的土壁也常被用来挖窑洞,称为“沟崖窑”。所以胡同也是形成村落的地点。十里铺本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段胡同,它就是从沟崖窑开始建造的。

李大成又在诗《在保甲三十韵》中很形象地描写了窑洞住居:“兹行期半月,南北更东西,所历窑居多,栋宇村亦稀,夹沟联为堡,凿穴依层崖,叠叠分户 ,纷如蜂窝排,上下缘鸟道,崎岖苦扳跻。”诗里写到了靠崖窑、板架窑、沟崖窑和夹沟村落。

靠崖窑在十里铺附近柳林沟边的直谷堡和地掌沟边的陶林堡都很多。它们距十里铺不过三四里路。十里铺没有靠崖窑,绝大多数都是由沟崖窑形成的窑院。

窑院

单孔的靠崖窑和沟崖窑过于原始,不能适应即使很简单的生活方式。因此,窑洞住居就有形成窑院的倾向。

最初级的窑院,是当靠崖窑和沟崖窑前地形比较开阔的时候,用夯土或土坯筑围墙,两三孔或四五孔窑洞为一院。这是贫困人家的做法,量力而行,不计间数。稍稍有能力的,则在院子的一侧用土坯砌一两孔“箍窑”,即拱券结构的窑洞,多用作杂窑或牲口窑。

进一步的是三合院。利用地形的天然曲折加以人工修整,或者纯由人工,靠崖或道沟边土壁形成一方凹地,三面挖窑,前面用夯土或土坯筑围墙。一般是正面三孔窑,两侧各两孔或三孔窑。这种三合院有许多变体。一种变体是断崖或土壁不够高,则院子的前半部分与道路取平,而靠崖壁的几米向下挖成一个坑,使崖壁有足够的高度,然后挖窑,窑洞地面低于院子前部的地面。因此,这种窑院得名为半明半暗。另一种变体是凹地正面比较长,可以挖好多窑洞,便用土墙或箍窑分隔成几个院落,大多是兄弟相邻。这形式与最初级的窑院相似,不过总长度小一点,两端还有侧窑,空间显得完整,领域感稍强。

最有特色的是四合院,当地叫“地坑院”或者“地坑窑”。它是在平整的塬面上向下挖一个四方土坑,作为内院,四边形成了土壁,每边的壁上挖三孔窑洞。这种窑院宁静、有很强的内聚性,独家独院,显得亲切温馨。地坑院便于保卫,比较安全,过去有钱人家喜欢这种窑院。又因为它在塬面上开挖,占用耕地二三亩,也只有有钱人才挖得起。地坑院的入口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窑院距道沟或崖面不远,便从道沟或崖面大致水平地挖隧道进入窑院,这隧道称为“筒”,便是窑院下手位正中的那孔窑洞。另一类是窑院距道沟或崖面比较远的,从塬面上向下进入窑院。这方式又分两种:一种是与地坑的一边垂直或贴边挖出踏步和斜坡下去,全是露明的。另一种是,踏步和斜坡下到下手位一孔窑洞的尽端,再经这孔窑进入窑院,于是这孔窑成了隧道“筒”,踏步和斜坡的走向与作为隧道的窑洞的纵轴线垂直。从塬面上看,入口处与窑院相距几米,不连接。有些在入口上搭一间小厦子挡雨。

箍窑

窑洞,不论是靠崖窑还是地坑窑,都是在原土层里挖的横穴,受地形限制很大。为了在地表上获得建筑空间。黄土地上的人们便创造了“箍窑”。箍窑就是用土坯砌筑的简形拱。一般跨度大约为3米。先用土坯或夯土筑两道平行墙到1.5米高,然后用券胎板,即做箍窑的模板起拱。拱是横向一层层砌的,实际上是许多道单券的重叠,因此结构不坚固,大多只能维持二三十年,通常造在窑洞前侧面,只用来做厨房、堆杂物、养牲口。所以十里铺人的俗谚说:“箍窑不是座落,两口子不是过活。”“座落”就是房子。“不是过活”意思是没有孩子,就算不上是个完整的家庭。

箍窑通常两三孔并列,互相抵消一部分筒形拱的侧推力,挤得牢靠些。拱以上培一层土,有拍成千顶的,有做成几个弧面的,也有的做成几个双坡,上面铺瓦。

微信扫码联系乐育研学

咸阳热门研学基地推荐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南二环西段78号民生银行大厦11层1109室
电话:13891803063(微信同号)
版权所有 © 2024,陕西乐程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帮助孩子释放天真 陕公网安备陕公网安备61011302001854
陕ICP备2023014818号 旅游投诉电话: 12301 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