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分类: 自然探索
产品类型: 独立营
营地坐标: 陕西
适合年龄: 8-15岁
行程天数: 5天4晚
一个以秦岭生物多样性为主题的深度研学活动方案。本方案旨在超越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强调科学探究、实践体验和生态伦理思考,真正适合初中和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求知需求。
秦岭不仅以其壮美的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更因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而备受瞩目。这里不仅生活着珍稀的大熊猫,还有包括金丝猴、羚羊等在内的1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这里也是二级保护动物的天堂,共有65种之多。
目前,秦岭区域内共记录有脊椎动物848种,涵盖了123种鱼类、19种两栖类、41种爬行类以及521种鸟类和144种兽类。其中,有57种动物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
秦岭·生命方舟——深度生物多样性探究研学营(5天4晚)
研学主题:探秘中华父亲山,争做生态守护者
核心理念:从“认知”到“探究”,从“感动”到“行动”
目标学生:初中、高中学生(可根据学段调整探究深度)
最佳时间:春末(5-6月)或初秋(9-10月),气候宜人,生物活动频繁。
行程亮点
科学家领衔:邀请秦岭动植物研究专家、保护区一线巡护员作为导师,分享一手科研故事。
PBL项目式学习: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如“不同海拔植被对鸟类多样性的影响”)完成一个小型课题研究。
科研方法初体验:学习并使用红外相机布设、样方调查、鸟类鸣声识别等真实的野外科研方法。
深度生态伦理探讨:通过案例分析(如大熊猫保护与社区发展),引导学生思考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成果导向:最终以课题报告会/生态摄影展的形式展示研学成果,提升成就感和综合能力。
行前准备
1.知识储备:发放秦岭生物多样性预习资料包,包括常见动植物图鉴、秦岭地质生态简介。
2.课题选择:提前公布若干备选研究课题,学生分组并初步选定方向。
3.安全与装备培训:线上会议讲解野外安全须知、装备要求(如登山鞋、望远镜、笔记本等)。
安全保障措施
1. 师资配比:高师资配比(如1:10),配备专业户外领队、队医。
2. 路线勘察:所有野外路线提前由安全员勘察,规避风险区域。
3. 通讯与保险:确保活动区域通讯信号覆盖,或配备卫星电话。为所有师生购买高额户外保险。
4. 应急预案:制定详细的天气、伤病、迷路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进行行前演练。
5. 环保纪律:严格执行“无痕山林”准则,所有垃圾随身带走,保护环境。
研学成果产出
个人:一份详实的研学笔记、一份个人总结报告。
小组:一份完整的小课题研究报告/海报、一段记录研究过程的短视频。
集体:一期“秦岭研学”专题公众号推送或校内展览素材。
这个方案不仅让学生“看到”秦岭的生物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探究”,并在心中埋下尊重自然、保护生命的种子。
行程概览:
详细行程安排
第一天:集结启程·初识秦岭“国家宝藏”
上午/下午:抵达秦岭山脚下的研学基地(建议选择位于自然保护区边缘、具备科教功能的基地)。办理入住,开营破冰。
晚上:开营第一课:《何以秦岭——中华基因库的诞生》
内容:由地质或生态专家讲座,宏观介绍秦岭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地理特殊性、气候带谱、以及由此形成的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重点阐述“国宝”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羚牛“秦岭四宝”的发现与保护故事,奠定研学的科学和情感基础。
任务:各小组明确未来几天的研究计划,制定初步方案。
第二天:垂直生态探秘·植物王国与鸟类世界
上午:山地垂直带谱徒步考察
地点:选择一条有明显海拔落差的登山路线(如秦岭梁某一段)。
活动:在导师带领下,沿途观察并记录不同海拔高度的典型植被类型(如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灌丛)。学习使用植物图鉴APP或书籍辨识关键树种(如华山松、锐齿栎、秦岭冷杉)。
探究点:思考“为什么海拔变化会导致植物类型变化?”(温度、降水、光照等因素)。
下午:鸟类多样性观测与鸣声识别
活动:在固定样线或样点,学习使用望远镜进行鸟类观测,记录鸟种、数量、行为。学习使用录音设备记录鸟类鸣叫,并尝试通过鸣声进行识别。
探究点:分析鸟类分布与植被环境的关系。讨论鸟类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种子传播、害虫控制等)。
晚上:数据整理与技能工作坊
内容:学习使用表格整理白天采集的植物和鸟类数据。工作坊:如何科学地拍摄识别动植物(对焦、特征捕捉、环境信息记录)。
第三天:丛林侦探·兽类踪迹与红外相机技术
上午:野生动物痕迹调查
活动:深入森林,寻找并辨识动物的间接证据:足迹、粪便(粪堆)、食痕(啃食痕迹)、卧迹等。导师讲解如何通过痕迹判断动物种类、大小、行为。
安全强调:严格遵守“只观察、不打扰”的原则,强调与大型野生动物保持安全距离。
下午:红外相机的原理与布设实践
活动:导师讲解红外相机在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中的巨大作用。小组合作,根据动物痕迹和地形(兽径、水源地附近),选择合适点位,学习布设红外相机,并记录GPS坐标和布设环境。
PBL核心:此为各小组研究项目数据收集的关键环节。
晚上:主题研讨会:《守护者说——一线保护员的苦与乐》
内容:邀请自然保护区巡护员分享日常巡护、反盗猎、监测野生动物的真实故事。引发学生对生态保护现实挑战的思考。
第四天:生态链的思考·水域生态与社区共管
上午:溪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估
地点:选择一条山涧溪流。
活动:学习进行水质简易检测(pH值、溶解氧等)。更重要的是,开展水生无脊椎动物调查。通过采集底泥石块上的水生昆虫(如蜉蝣、石蝇、石蛾幼虫),利用检索表进行鉴定。这些昆虫是评估水质好坏的“指示物种”。
探究点:连接森林-溪流生态系统的关系(森林涵养水源,枯枝落叶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
下午:社区访谈与可持续发展探讨
活动:访问保护区周边的村庄,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生产(如养蜂、种植中草药)如何与自然保护区和谐共存或存在冲突。
案例讨论:分析“生态补偿”、“社区共管”等政策如何实现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双赢。
晚上:课题成果准备
内容:各小组集中整理全部数据、照片、访谈记录,制作PPT报告或海报,为明天的成果展示做准备。导师巡回指导。
第五天:成果展示·从学习者到传播者
上午:“我的秦岭发现”课题报告会/生态摄影展
活动:各小组轮流展示研究成果,接受其他小组和导师的提问。评选“最佳研究奖”、“最佳展示奖”等。这是对整个研学过程的升华和考核。
下午:结营仪式与展望未来
内容:导师总结点评,颁发研学证书。每位同学分享本次研学最大的收获和一条自己未来可以践行的环保承诺。
行动号召:鼓励学生成为秦岭生物多样性的“青年传播使者”,回家后向家人、同学分享见闻。
活动结束后,统一返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