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咸阳宫遗址博物馆
何尊制作研学活动,秦咸阳宫何尊制作研学活动
活动介绍:在中华统一起点“秦咸阳宫”结合传统“失蜡法”和“范铸法”制作方法,亲手制作自己的国宝“何尊”
活动亮点:中国儿童中心校外活动评选“二等奖”市场上目前最完整“何尊”制作体验
活动时长:60分钟
何拿材质:青铜、石膏,巧克力、耀州容、3D打印
尊,今作樽,是商周时代中国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元旦的新年贺词中说: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何尊”是什么尊呢?
文物的发现1963 年的一天,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的村民陈堆,在自家后院不经意间的一瞥,开启了一段传奇故事。那天夜里,他起夜时,借着微弱的月光,忽然发现后院土崖上有两个泛着诡异绿光的 “眼睛”,正幽幽地盯着他。陈堆吓得寒毛直竖,连滚带爬地跑回屋内,一夜未眠。
第二天一大早,好奇心战胜了恐惧,陈堆壮着胆子,拿着铁锹来到土崖边一探究竟。凑近一看,哪有什么鬼怪,不过是泥地里露出的两个绿色 “铁钉”。他顺手挖了挖,竟挖出一个造型奇特的青铜器物。当时的陈堆并不知道,自己挖到的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宝贝,只觉得这东西沉甸甸的,拿回家装粮食倒也实用。
时光匆匆,两年转瞬即逝。1965 年,陈堆家中经济拮据,无奈之下,他将这个青铜器物以 30 元的价格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在那个文物保护意识淡薄的年代,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许多珍贵的文物就这样差点在熔炉中化为乌有。
好在,命运的转折总是在不经意间降临。宝鸡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佟大放,平日里就有去废品收购站 “淘宝” 的习惯。这天,他像往常一样在废品堆里翻找,突然,一件带有特殊纹饰的青铜器闯入他的眼帘。佟大放心中一惊,凭借多年的经验,他断定这绝非普通物件,极有可能是一件珍贵的文物。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掏出 30 元,将这件青铜器带回了博物馆。
独特的青铜艺术何尊呈圆口方体状,四面中线隆起为透雕扉棱。口下饰蕉叶纹与蛇纹,腹部和圈足各饰兽面纹,全器以云雷纹填底。它通高 38.8 厘米,口径 29厘米 ,重 14.6 千克,高圈足稳稳地支撑着整个器物,宛如一位威严的王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何尊的纹饰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古人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情趣。器身通体装饰的四道镂空大扉棱,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更增添了器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以雷纹为底,细密而规整,为整个器物奠定了庄重的基调。口沿下饰有蕉叶纹和曲体蛇纹,蕉叶纹舒展大气,蛇纹蜿蜒灵动,二者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美。颈部的蚕纹图案,小巧精致,寓意着生命的孕育与繁衍。中腰处的浮雕羊角大兽面纹最为引人注目,粗大卷曲的兽角翘出器外,巨目利爪,神态狞厉凶猛,令人心生敬畏。圈足上的兽面纹则相对简洁,却又不失威严,与器身的纹饰相互呼应,浑然一体。文物外观
何尊口圆体方,通体有四道镂空的大扉棱装饰,颈部饰有蚕纹图案,口沿下饰有蕉叶纹。整个尊体以雷纹为底,高浮雕处则为卷角饕餮纹,圈足处也饰有饕餮纹,工艺精美、造型雄奇。此器造型纹饰都有独到之处,庄严厚重,美观大方,主体感极强。圆口方体,有四道大扉棱装饰。流传历史
1963年6月,何尊在土崖被刨出,后又被卖到了废品收购站。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废品收购站看到一件高约40厘米的铜器,见其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感觉这应该是一件比较珍贵的文物,便向馆长汇报,随即便以收购站当初购入的价格30元将这尊高39厘米、口径28.6厘米、重14.6公斤的铜器买回博物馆。经考古人员确认,这是一尊西周早期时的青铜酒器,浮雕为“饕餮纹”。这尊铜器成了宝鸡市博物馆1958年成立后收藏的第一件青铜器。1975年,饕餮铜尊因其造型图案精美被选送至国家文物局,作为全国新出土的文物精品出国展出。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发现铭文并命名为“何尊”。
现世影响
何尊是一个很典型的酒铜器代表,尊内铸有122字的铭文。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训,“中国”两字作为词组,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出现,这是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青铜铭文,就是用青铜铸造出的宝贵历史,可以印证史籍或弥补史籍的不足。因此,“何尊的伟大在于它的铭文价值”。何尊中铭文“唯王恭德欲天”中的“德”,表明三千多年前德政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何尊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都“德”字无心。在这之前,无论是表示得到还是表示道德,全部是无“心”,全是“得”。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证明了周王朝以德治国的理念。综上,何尊是西周早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其器形高大、庄重,纹饰繁缛,铭文内容非常重要,具有极为显著的历史、艺术、科技价值。
何尊的造型与纹饰,不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宗教信仰的象征。它见证了西周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也承载着古人对天地自然、祖先神灵的敬畏与崇拜。
铭文发现1975年,在参加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品展览前,专家除锈时发现内底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中国”二字是第一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具有重大历史价值。
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的重大历史事件。其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这句话,尤为引人注目。#夏季图文激励计划#“宅兹中国”,意思是 “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 “中国” 一词在文物上留下的最早痕迹 。
虽然在以甲骨文和金文为代表的早期汉字系统中,“中”“国”二字就已经单独存在,但在何尊铭文中却是第一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
在何尊铭文被发现之前,人们对 “中国” 一词的起源和含义,大多只能从传世文献中寻找线索。然而,文献记载往往存在着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难以形成确凿的证据。何尊铭文的出现,为 “中国” 一词的研究提供了直接的实物证据,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早在西周时期,“中国” 就已经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被使用。
这里的 “中国”,并非我们现在所指的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的是天下的中心,也就是当时的洛阳一带。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洛阳位于天地之中,是 “天下之中” 的象征。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洛阳地理位置优越,便于统治天下,于是决定在此营建新都,“宅兹中国”,以此来实现对天下万民的统治。